01  

什么樣的婚姻最可怕?

表面看起來一切正常,但家庭的個體之間,沒有任何深層的聯(lián)結,沒有情感的流動。這樣的婚姻里,你感到孤獨,壓抑,不被理解,沒有快樂,只有責任和義務。

這樣的“僵尸”家庭,普遍存在,所以很多人告訴你“過日子就那么回事”。

但是好的婚姻,真的不是那么回事。

日本電影《生存家族》一開始展現(xiàn)給我們的,就是這樣一個日本普通家庭的生活狀態(tài)——

鈴木一家四口人,父親負責賺錢養(yǎng)家,母親是全職太太,一雙青春期的兒女,樂于沉浸在電子產(chǎn)品的虛擬世界里,連吃飯這件最適合將一家人聚集在一起的事,在這個家里,也是以平行線的形式進行。

丈夫享受著妻子精心烹制的食物,妻子因為不想浪費食物默默解決前一天剩下的殘羹冷炙,女兒自己加熱速凍食品端進屋里,兒子獨自享用垃圾食品。

雖然共處一個空間,但每個人似乎都自帶絕緣屬性,把自己隔離在一個自我的舒適區(qū)里。沒有溝通,沒有關愛,沒有交流。

日本的家庭主婦似乎更加隱忍包容,賺錢養(yǎng)家的男人,回到家里,就像一攤腐肉一樣躺在那里看娛樂節(jié)目,等著被服侍,油膩感超越五花肉。

對子女也是一種,老子掙錢養(yǎng)你,你就得聽我的高高在上的架勢。換來的卻只是子女的疏離和厭惡。

這樣的父親角色,在中國家庭里,并不少見。將工作視為自己唯一的壓力和要伺候的上帝,而家就是卸下一切的地方,所謂責任,也被單一的劃分為“賺錢養(yǎng)家”就夠了。

所以為什么“喪偶式育兒”總式會戳中中國媽媽的心,因為在一些男人的思維里,孩子吃飽飯就能長大,做飯洗衣是每個女人應盡的家庭義務,卻不知道,女人表面上粉飾太平,內(nèi)心卻早已破碎崩潰。

因為除去掙錢養(yǎng)家,這個男人,所承擔的家庭角色其實非常單一,被需要的地方越來越少,直到在彼此的心里也不再有位置。

《愛情回來了》節(jié)目里有一段廣為流傳的話,雖然聽起來有些刺耳,但不失為女性中一種普遍的心態(tài)寫照:

“男人對我來說,是沒用的。因為錢我會掙,地我會掃,飯我會做,架我會打,街我會逛。要是有個男人,我還要給他洗衣做飯料理家務,自己打游戲打得樂呵呵的,我都氣的半死。給我劈腿劈出個聯(lián)合國,我還滿世界給他滅小三。把他放進戶口本,我都嫌浪費一頁紙不環(huán)保?!?/p>

所有歌頌愛情的文藝作品,都會以浪漫婚姻作為美好結局。然而卻沒有人告訴你,婚姻其實也是夫妻雙方共同孕育的一個孩子。

好的婚姻,在雙方的共同滋養(yǎng)下,會越長越強壯,越變越美好,而停滯在固有思維和行為方式里的婚姻,除非雙方對婚姻相處模式長時間保持統(tǒng)一,否則,婚姻這個孩子,夭折的數(shù)量也是很嚇人的。

中國司法大數(shù)據(jù)研究院在3月份做過一次有關離婚糾紛的專題報道。在過去兩年的全國離婚糾紛一審審結案件中,73.4%的案件原告的性別為女性。

為什么女性越來越不愿意選擇婚姻,因為一算投入產(chǎn)出比,實在是太不劃算了。

  02  

那么什么時候,關系會出現(xiàn)轉機?出現(xiàn)重大挫折的時候。

《生存家族》以一種超現(xiàn)實的手法,用類似于荒野求生的方式,將一家人重新“塑造”在了一起。

一場城市大斷電,讓生活陷入到生存的層面。大到城市所有的公共設施,小到電飯煲,充電設備,一夜之間,仿佛回到茹毛飲血的時代。

這迫使一家人不得不團結在一起,也讓父親這個一以貫之的“老男孩”,拾起了一家之主的另一重含義。

面對整個城市功能的癱瘓,爸爸出了一個糟糕的主意,先騎車去機場,再乘坐飛機去妻子的家鄉(xiāng)鹿兒島。誰知到了機場,被通知所有飛機都停運。是啊,沒有電,機場也沒法正常運營。

一個生活兩點一線,并且并沒有真正參與到生活細節(jié)中的人,怎么可能在生活跌出他所熟悉的秩序之外時,還能做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呢?本質上,就是缺少生活常識的。

就像你讓家里男人去買小蔥,買回來的卻是蒜苗一樣。

無奈之下,一家人決定騎行前往。

這注定是一場糟糕的逃難之旅。但幸運的是,這也是一場難得的成長之旅。

為了不讓兩個孩子挨餓,爸爸可以放下尊嚴向人下跪乞求食物,在爸爸做了錯誤決定時,媽媽可以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讓大家停止怨懟,吃不上飯時,兩個孩子也不得不接受難以下咽的貓糧和蒸餾水,最后甚至不得不吃路邊的草。

在兩個月的逃難時光里,每個人都完成了一場認知升級。

爸爸不再只知道批評兩個孩子,母親不再只是對丈夫習慣性服從,姐姐看到媽媽作為女性的獨特智慧并開始效仿,弟弟也看到父親有擔當時的富有男性光輝的樣子。

一家人在顛沛流離中,重新找回了家的力量,也找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其他可能。

電影為了勾兌出劇情濃度,會設計出成長的契機。但如果沒有這突如其來的事故,這個男人,又在什么時候,才能完成父親和丈夫這兩個角色的回歸呢?

  03  

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很少能遇到類似這種極端場景的刺激,生活就像自行運轉的機器,我們很難意識到自身需要改變。

也很難意識到,婚姻其實也需要成長。

我們都習慣于呆在舒適區(qū)內(nèi),這是人的本性,但是待在舒適區(qū),也就相當于零認知。就像被蒙上眼睛的驢,不停地圍著磨盤打轉,還以為自己走了很多路。其實自己卻依然在原地。

婚姻也是如此,好的婚姻關系一定是雙方保持同步成長。

一個人一直在原地打轉,而一個人已經(jīng)朝不同的方向奔去,兩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,看待問題的維度,甚至眼界和格局都已經(jīng)南轅北轍,這樣的夫妻關系,又怎么保持和諧與平衡?

保持共同成長,最核心的一點,就是能夠時常進行精神的溝通。

提摩太凱勒在《婚姻的意義》一書中說,當你面臨婚姻問題的時候,首先要去尋找問題的根源:不同程度的自我中心和不愿意彼此服侍。

仔細想想生活中的大部分矛盾,確實也是如此。

雞毛蒜皮之所以可以演變?yōu)楹吮ㄒ粯拥膯栴},也不過是各自只在自己的維度為自己找尋一堆的論據(jù)。而付出感過重,讓女人覺得失去自我,本質上也是不愿意單方面付出。

把婚姻生活經(jīng)營得很好的夫妻,一定是在各個層面都努力互相協(xié)調,善于溝通。是可以站在彼此的角度,以欣賞的眼光,成長的思維來看待對方的付出。

其次,是保持對婚姻的敬畏心。



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尼說過,“婚姻不是同事或共同所有者之間的商業(yè)管理,婚姻是兩個大腦、身體、性別、靈魂、精神、希望、夢想、需要以及不同個性的結合。

只有當婚姻中的彼此帶著敬畏之心欣賞這種區(qū)別的時候,他們各自才能更大限度地享受生命、真心去愛”。

楊絳先生在談什么是好的婚姻時也說,“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,想提醒年輕的朋友,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,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。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、吸引、支持和鼓勵,兩情相悅。門當戶對及其他,并不重要。”

帶著理解,帶著敬畏,帶著體恤,像兩顆木棉一樣,共同成長,以期能夠最大限度的享受生命,而不白白地彼此消磨,把生活過成一潭死水。

作者:時不知,時時不知如何是好的中年叛逆婦女??沼惺陚髅轿渌?文能寫點文,武能玩點皮,堅信人生就是一場互相彼此的展覽,我們相互看看就好。本文為約稿,首發(fā)公眾號:與爾同消萬古愁(shovidnana)